全部商品分类
010-8246 4188

全国职业病危害监测评估人才培训教材:职业健康法律法规与管理实践

¥55.00

全国职业病危害监测评估人才培训教材: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与检测

¥38.00

全国职业病危害监测评估人才培训教材:职业病危害评价及典型行业案例

¥48.00

全国职业病危害监测评估人才培训教材:职业病危害工程防护

¥59.00

全国职业病危害监测评估人才培训教材:非医用辐射检测与评价

¥46.00

全国职业病危害监测评估人才培训教材:放射卫生基础

¥50.00

全国职业病危害监测评估人才培训教材:医用辐射检测与评价

¥60.00

商品介绍
领取优惠券
成功加入购物车!
再逛逛
去结算
环境水质监测质量保证手册(第三版)

价        格

298.00

定价¥ 298.00

库存 5000
已售 0
运费
按件计费
已选择商品:

+ -

加入购物车
立即下单
  • 商品详情
  • 规格参数
  • 用户评价(0)
  • 手机查看

《环境水质监测质量保证手册(第三版)》

定价:¥298.00

发行手机微信号:18911268056

发行电话:010-82464188
发行单位:北京星宇出版发行集团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5年2月 北京第3版第1次印刷

ISBN 978-7-122-45783-7

印张:51¼ 

字数:1329千字

印装:北京新华印刷有限公司787mm×1092mm 1/16 

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环境水质监测质量保证手册 /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环境水质监测质量保证手册》编写组编. -- 3版. --北京 :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24. 9.

 ①环… Ⅱ ①中… ②环… Ⅲ. ①水质监测-手册 Ⅳ. ①X832-62

中国国家版本馆CIP数据核字( 2024)第112186号

责任编辑:刘兴春 刘 婧   

文字编辑:王云霞 郭丽芹 

责任校对:张茜越       

装帧设计:孙 沁


内容简介:本书以环境水质监测各要素全过程中质量保证、质量控制要求和措施为主线,主要介绍了地表水、地下水、废水和污水、沉积物、水生生物等监测布点、采样、实验室分析、数据处理,以及环境质量评价各环节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要求,旨在为环境水质监测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提供依据和参考。

本书在内容选材上保持与时俱进,注重科学性、实用性、规范性和标准化,可供开展环境水质监测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参考,也可供高等学校环境科学与工程、生态工程、市政工程及相关专业师生参阅。


《环境水质监测质量保证手册》(第三版)编写组


编写指导委员会

主 任: 张大伟

副主任: 毛玉如 肖建军 王业耀 刘廷良

王锷一 郭从容 付 强


编写委员会

主 编: 孙宗光 李文攀 袁 懋

副主编: 姚志鹏 陈 鑫 解 鑫 陈亚男

编 委(按姓氏笔画排序) :

丁 页 王 蕾 叶伟红 邢冠华 刘 允 闫 慧 孙宗光 李旭冉 杨 雪 吴嘉鹏 陆喜红 陈亚男 赵淑莉 袁 懋 高裕雯 盛 田 薛银刚 

于建钊 王延军 田 爽 吕 倩 刘 沛 江峰琴 阴 琨 李名升 杨伟才 何东明 陈 平 陈素兰 胡冠九 贾世琪 高蓓蕾 彭 英 穆 肃

于海斌 王明翠 田志仁 吕怡兵 刘 京 汤 琳 杜 波 李丽和 杨丽莉 汪佳佳 陈 桥 陈敏敏 胡笑妍 夏晓琳 郭 丽 嵇晓燕 

马丽娟 毛雨廷 史 斌 朱 颖 刘丰羽 许人骥 李 波 李宗超 杨金龙 沈嘉豪 陈 维 林海兰 姜永伟 顾震霆 陶雪梅 解 鑫 

王 光 邓雪娇 付 丹 朱红霞 刘兆莹 许行义 李 娟 李莉娜 肖志辉 张 翔 陈 晶 金小伟 姜明岑 铁振平 黄嘉诚 谭 丽 


前言


十三五”期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环境监测改革提高环境监测数据质量的意见》这一重要文件,强调了环境监测是保护环境的基础工作,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明确了环境监测数据是客观评价环境质量状况、反映污染治理成效、实施环境管理与决策的基本依据;提出了建立健全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体系、国家环境监测量值溯源体系、环境监测数据质量保障责任体系,旨在不断夯实环境监测基础,提升环境监测水平,确保监测数据“真、准、全”。

当前,面对美丽中国建设目标,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现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和生态文明的不断进步,需要在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的方针下,以“监测先行、监测灵敏、监测准确”为导向,以更高标准保证监测数据“真、准、全、快、新”为根基,全面推进生态环境监测从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跨越,切实提高生态环境监测现代化水平。

《环境水质监测质量保证手册》(以下简称《手册》),播下了环境监测质量生命线的种子,它生根、发芽并茁壮成长,已深深根植于广大环境监测工作者心中。常态化、制度化开展监测人员质控考核、持证上岗、实验室标准化考评和计量认证等质量管理工作,为环境监测数据的科学性、独立性、权威性提供了坚实保证。

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从认识到实践正在发生着历史性、转折性与全局性变化,已经进入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时期。为更好地服务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必须加快构建现代化的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实现在全球生态环境监测格局中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跨越。

面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新阶段、新发展与新要求,环境监测技术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环境监测分析及其质量保证( quality assurance, QA)与质量控制( quality control, QC)的科学探索与技术实践一直未停歇,积累了很多新经验,产生了很多新技术。因而,启动《手册》的改版修订正当其时。

第三版与第二版相比,《手册》有了较大变化。在结构设计上,全书紧紧围绕监测数据“真、准、全”的要求进行建构与布局,突出“全生命周期” QA/QC 这根主线,即从采样、分析(实验室和自动监测)、数据处理等环节实现全过程的 QA/QC 覆盖;同时,十分注重不同环节篇目顺序的合理安排,在细节上讲求使 QA/QC 自然融合于不同设备操作与技术方法之中;此外,每一版块都增加与之相匹配的质量监督,彰显“质量管理与监督检查并重”的理念,使之更符合大家对环境监测的业务认知、规律把握与工作实践。从内容上看,增加了水生生物监测、水质自动监测、实验室运行管理系统和数据处理等业务知识与 QA/QC 的介绍,有选择和重点地介绍了一些新设备、新技术和新方法(如预处理技术、实验室分析的新手段、应急和现场监测设备等),使之能更好地满足目前的环境管理需求和监测业务新发展需要,很好地体现了对环境监测“快”和“新”的更高要求。

第三版较第二版,《手册》从三篇增加到四篇,并做了如下具体调整与充实:

( 1)第一篇增加了水生生物监测,包括断面(点位)布设、监测项目、监测频次、水生生物采样、样品保存等方面的技术与理论,及各环节的 QA/QC ;新增了水质现场监测、采样、运输及保存的 QA/QC, 以及水质现场监测监督内容。

( 2)第二篇主要由第二版第二篇与第三篇内容组合而成,将原水环境监测实验室基础知识穿插在“水质监测实验室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各章节中,对部分基本操作技术按照现行要求做了适当修改与扩充,增补了大型仪器(如离子色谱、高效液相色谱、色质联用)以及前处理等新技术、新理论、新方法的介绍;另外,还增加了移动实验室、便携式分析设备等适应环境管理新需求的新设备、新装备的介绍,以及实验室信息化管理方面的内容。

( 3)第三篇“水质自动监测系统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为新增内容,且独立成篇,系统介绍了水质自动监测技术、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系统与污染源水质监测系统的 QA/QC,同时,还增加了水质自动监测监督的 QA/QC。

( 4)第四篇在吸纳第二版第三篇第十一章的“数据处理和常用统计方法”内容基础上进行了大幅扩展,并命名为“水质监测数据处理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体现了目前环境管理对数据质量的高度重视,增加了监测数据处理的新技术与新方法介绍,重点阐释了水质监测数据审核的程序、要求与判定,评价数据处理规则与要求。

目前,围绕生态管理需求和环境质量改善目标,提出以水生态保护为核心,统筹水资源利用、水生态保护和水环境治理,水环境监测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拓展和丰富。应该说,第三版《手册》更好地顺应了“水环境、水资源、水生态”三水统筹的环境管理需求,更加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的要求。

第三版修订距第二版修订虽已跨越近 30 个春秋寒暑,但还是继承了第二版的很多内容。第三版修订者主要来自千禧年后加入环境监测队伍的新生骨干,他们对环境监测的新内容、新技术以及先进的 QA/QC 新理念与新模式等进行了大量研究和实践。新老融合与传承,较为完整地保持了《手册》在体系脉络上的相对稳定,同时也呈现出更多新鲜的、前沿的、时代的变化。

在《手册》修订过程中 , 承蒙领导、专家的支持和指导,对此一并表示诚挚的谢意。

由于笔者业务水平和工作经验具有局限性,《手册》第三版尚存在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殷切希望各界读者继续给予关怀和支持,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我们也热诚地欢迎来自各方面的新观点、新技术和新经验,以使《手册》得到不断的充实和完善,更好地为广大读者服务。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2023 年夏于北京

质量保证是环境监测十分重要的技术工作和管理工作。环境监测的对象具有成分复杂,随机多变,时间、空间、量级上分布广泛,不易准确测量等特点。我国环境保护系统尚未建立统一的环境监测质量保证程序,因此,难免出现调查资料互相矛盾,有些监测数据不能利用的现象。许多大规模的环境调查,常需要在同一时间,由许多实验室同时参加分析监测,这就要求各实验室提供的数据具有足够的准确性和可比性,以便作出正确的结论。科学地管理环境监测的各个环节、提高监测分析质量、保证数据准确可靠,是当前环境监测必须重视并应切实解决的问题。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是一种保证监测数据准确可靠的方法,也是科学管理实验室的有效措施,可以大大提高数据的质量,使环境监测建立在可靠的基础之上。

环境监测质量保证是整个环境监测过程的全面质量管理,包含了保证环境监测数据正确可靠的全部活动和措施。其主要内容是制订良好的监测计划;根据需要和可能、经济成本和效益,确定对监测数据的质量要求;规定相应的分析测量系统等。诸如采样方法,样品处理和保存,实验室供应,仪器设备、器皿的选择和校准,试剂、基准物质的选用,分析测量方法,质量控制程序,数据的记录和整理,技术培训,实验室的清洁度和安全,以及编写有关的文件、指南、手册等,均属质量保证的具体内容。

环境监测质量控制是对于分析过程的控制方法,它是质量保证的一部分。质量控制包括内部质量控制和外部质量控制,内部质量控制包括空白试验、校准曲线核查、仪器设备定期标定、平行样分析、加标样分析、密码样品分析、编制质量控制图等,是实验室自我控制质量的常规程序。外部质量控制一般由常规监测之外的有经验人员来执行,以便对数据质量进行独立的评价,采用的方法有分析测量系统的现场评价和分发标准样品进行实验室间的评价。其目的在于协助各实验室发现问题,提高监测质量。

美国和西欧的一些国家开展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工作较早,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美国在水、空气、细菌监测方面规定了质量保证的一系列程序,制订了相应的文件。目前,国际上环境监测工作也开始注意质量保证问题。世界卫生组织( WHO)主持编写的《全球环境监测系统水监测操作指南》中质量控制也占有显著地位。在我国,一些成立较早、技术条件较好的环境监测实验室也已开展了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工作,获得了较好的效果。

鉴于我国环境监测站的建设已初具规模,并进行了一定范围和时期的水质监测工作,开展环境水质监测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工作已具备一定条件。为此,我们在总结我国环境水质监测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吸取了国外环境水质监测质量保证的实用方法,编写了这本《环境水质监测质量保证手册》 ( 以下简称《手册》 ),作为一个开端,以便为更好地开展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工作并为正确实施《环境监测分析方法》《污染源统一监测分析方法》提供实用的工具和资料。《手册》内容包括水质监测采样质量保证、水质监测实验室基础及水质监测实验室质量保证等三篇,比较全面地阐述了水质监测质量保证和实验室质量控制的内容、程序、方法和必要


第一版 前言


的管理制度,可供各级环境监测站和环境科研、环境管理工作者使用和参考。本《手册》仅包含了水质监测的最基本的内容,由于各地情况相差很大,某些特殊环境和特殊条件未能一一列入,有待以后逐步补充。

我们在环境监测质量保证领域尚缺乏完整经验,因而这本《手册》的内容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局限性和不成熟、不完善的地方,又由于编写者的水平所限,《手册》中也会有错、漏和不当之处,请各单位和各界读者随时提出意见,告知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以便不断修改完善。

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环境保护局监测处的同志对《手册》的编写给了具体指导和帮助;各有关单位和专家对《手册》的内容和初稿提出了宝贵意见,并提供了部分资料与素材,谨此一并致谢。

《环境水质监测质量保证手册》总编组1984 年元月于北京

第一版编写组

《环境水质监测质量保证手册》由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环境保护局委托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组织环境监测系统的有关单位共同编写。参加编写的单位和人员名单如下(按在《手册》正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


编写单位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 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 

湖南省环境保护监测站 浙江省环境保护监测站 

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 

重庆市环境科研监测所

长沙市环境保护监测站吉林市环境保护监测站

杭州市环境保护监测站

安徽省环境保护监测站

陕西省环境保护监测站

编写人员

总编组: 吴鹏鸣 刘培哲 章亚麟 李颀君

第一篇主编: 曾北危 李 健第二篇主编: 胡望钧 许征帆

第三篇主编: 吴鹏鸣各章编写人员:

李 健 李颀君 沈叔平 

唐尚筠 许征帆 严文凯 

夏劲松 郑 宋 丁国斌 

郭希利 吴乾丰 程少庄 

郦馨若 章亚麟 全 浩

黄家矩 胡望均 

刘士励胡雅晖

由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组织环境监测系统部分监测中心站联合编写的《环境水质监测质量保证手册》(以下简称《手册》),自 1984 年问世以来,以其内容丰富翔实、对水质监测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 QA/QC)工作的开展起到明显作用而深受有关各界的公认与好评,并于 1988 年荣获第四届全国优秀科技图书评选二等奖。这些殊荣都给予作者以极大的鼓舞。

十年来,《手册》在环境监测、环境科学研究、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管理等诸多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经过众多科研与监测技术人员的大量实践,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环境监测与科研涉及广泛的空间和时间,工作中常需要较多实验室和技术人员参加,而要获得准确一致和可比的结果,必须实行严格的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多年来的实践使环境水质监测的质量保证程序和质量控制的科学方法得到普及和推广,提高了监测技术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技术水平;通过开展重点城市监测站及网络监测站质控考核、重点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甲级与乙级环境影响评价证书的质控考核,以及在国家有关重点科技攻关课题中推行 QA/QC 等,促进了监测质量和科研水平的提高。在总结实际经验的基础上,又逐步推行监测人员的质控考核和持合格证上岗的制度以及创建、评选优质监测实验室和开展计量认证等工作,这些都进一步加强了环境监测的质量管理,并已初步形成制度。

当前,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已逐步形成了一系列强化管理制度,要求环境监测必须为环境管理服务,为环境管理提供技术支持、技术监督和技术服务。与此同时,也要求环境管理要依靠环境监测。在此新形势下,环境监测不仅要做好环境质量监测,还要进一步开拓并做好污染源监测;在进行浓度控制监测的同时,也要进一步开拓污染物总量控制的监测;在完成城市环境监测时,更要逐步开拓生态环境的监测。

鉴于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不断发展以及监测分析及其 QA/QC 在科学性和技术性等方面都有了不少新进展,根据积累的新经验与面临的新形势及广大读者的要求,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及各位作者以极大的热忱与责任感对《手册》进行了修订。

第二版与第一版相比仍保留了原结构,其内容主要是加强了水质采样和实验室监测的 QA/ QC 技术和程序,增加了新的经验。

第一篇加强了采样的 QA/QC,着重补充了优化布点和污染源采样方面的技术和理论,以及采集现场质控样的有关内容。

第二篇除改写了一些基本操作技术外,增补了某些新玻璃仪器和常用分析仪器的操作误差来源与预防方法。

细菌和放射性物质监测的 QA/QC 将另成册,第二版内已删除这方面的内容。

第三篇补充了数据处理的某些新方法,增写了微机处理数据的质量控制。结合十年的工作经验,依据国家有关标准,介绍了方法验证的程序和标准方法编制要求,着重讨论了实验室内分析质量控制技术和污染源监测的质量控制,以及实验室间系统误差的检验方法,增补了新的


第二版 前言


标准物质和有机标样及其研制等内容。

在组织修订工作中,首先约请第一版的原作者继续合作。当某些原作者由于工作性质变动等原因不再参加编著或推荐新作者时,经慎重考虑后约请了部分新作者。这些新、老作者都是理论水平较高、实际经验丰富、在第一线从事专业工作多年的专业技术人员。

在《手册》修订过程中,承蒙寇洪如、郑用熙、朱裕栋、陈维杰、王维德等专家对文稿有关部分分别进行了审阅和指导;吴鹏鸣、刘振庄、陈佩璇、何金娣、戴克慧等提供了有关的技术资料;全书由魏复盛先生总审。对此,一并表示诚挚的谢意。

由于作者业务水平和工作经验的局限性,《手册》第二版尚存在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殷切希望广大同行与各界读者继续给予关怀和支持,在诸如废水的测流和采样技术,总量控制监测技术,样品的保存技术,废水监测 QA/QC 的有效方法,废水中有机污染物的采样、分离及测量的系统方法与质量保证,废水监测用的系列化标准样品与质控样品的研制和使用等各领域,不断开拓、研究新技术,总结新经验。我们热诚地欢迎来自各方面的新观点、新技术和新经验,以使《手册》能得到不断的充实和完善,更好地为广大读者服务。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

1994 年春于北京

第二版 编写组

总 编: 章亚麟

第一篇主编: 李 健 尹 洧

第二篇主编: 胡望钧 许征帆

第三篇主编: 章亚麟编写人员(按书中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 :

章亚麟 沈叔平 

尹 洧 钱铁宗 

李 健 朱泽玉 

胡冬严 冷文宣 

齐文启 全 浩 


目录


第一篇 水质监测采样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 1

第一章 监测断面(点位)布设 2

第一节 地表水监测断面(点位)布设  2

一、调查研究和资料收集 2

二、断面(点位)布设原则 3

三、监测断面(点位)布设 5

四、现场核实和确认 6

五、专家论证和技术审查 6

六、主管部门批准 7

七、建立断面档案和设立标志 7

八、采样点位置的确定 12

九、监测断面(点位)的日常管理 13

十、监测断面(点位)编码 14

第二节 地下水监测点布设  16

一、调查研究和资料收集 17

二、监测点确定原则 19

三、监测网的布设 22

第三节 废水和污水监测点布设  25

一、调查研究和资料收集 25

二、监测点位的确定 32

第四节 沉积物监测点位布设  34

一、调查研究和资料收集 34

二、采样断面的设置 34

第五节 水生生物监测断面(点位)布设  35

一、断面(点位)布设原则 35

二、调查研究和资料收集 36

三、断面(点位)的确定 36

第二章 监测项目和监测频次 37

第一节 地表水监测项目和监测频次  37

一、监测项目的确定 37

二、监测频次的确定 37

第二节 地下水监测项目和监测频次  37

一、监测项目的确定 37

二、监测频次的确定 38

第三节 废水和污水监测项目和监测频次  39

一、采样方式的确定 39

二、监测频率和采样频次的确定 40

三、监测项目的确定 45

第四节 沉积物监测项目和监测频次  46

一、沉积物监测项目 46

二、沉积物监测频次 46

第五节 水生生物监测项目和监测频次  46

一、监测项目的确定 46

二、监测频次的确定 47

第三章 样品采集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 48

第一节 地表水采样 QA/QC  48 一、采样前的准备 48

二、水样采集和采样设备及采样 QA/QC 第二节 地下水采样 QA/QC

4953

  一、采样前的准备 53

二、水样采集和 QA/QC 59

三、采样中的质量控制样品 64

第三节 废水和污水采样 QA/QC  65

一、采样前的准备 65

二、样品采集 70

第四节 沉积物采样 QA/QC  83

一、沉积物的采样设备 84

二、沉积物的采样方法 85

三、沉积物采样的具体要求 86

第五节 水生生物采样 QA/QC  88

一、采样前的准备 88

二、采样设备的选择 90

三、水生生物采样方法 QA/QC 95

第四章 现场监测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 102

第一节 现场监测项目  102

第二节 现场监测仪器  102

一、监测仪器检定 / 校准 102

二、期间核查 103

三、仪器管理 103

四、维护保养 104

第三节 现场监测 QA/QC  104

一、人员要求 104

二、现场监测前准备 104

三、现场监测 105

四、质量控制与保证 106

第五章 样品保存、运输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 108

第一节 水质样品保存、运输及其质量保证    与质量控制  108

一、水样的保存要求 108

二、水样的保存方法 108

三、对保存剂的要求 109

四、保存剂的添加 110

五、水样管理 110

六、样品运输 111

第二节 沉积物样品保存、处理 QA/QC  111

第三节 水生生物样品保存 QA/QC  112

一、浮游植物样品保存 QA/QC 112

二、浮游动物样品保存 QA/QC 113

三、着生藻类样品保存 QA/QC 113

四、大型水生植物样品保存 QA/QC 113

五、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样品保存 QA/QC 113

第四节 样品运输、交接与流转 QA/QC  114

第六章 水质现场监测监督检查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 115

第一节 概述  115

第二节 检查要求  115

一、检查材料配备 115

二、检查人员配备 115

三、数据及报告审核 116

第三节 检查内容  116

一、人为干扰情况检查 116

二、采样 / 质控规范性检查 116

三、数据质量准确性检查 120

第四节 检查方式和流程  120

一、检查方式 120

二、检查流程 121

第一篇主要参考文献 121

第二篇 水质监测实验室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 124

第七章 实验室操作技术 125

第一节 重量分析操作技术  125

一、沉淀 125

二、过滤 127

三、洗涤 129

四、干燥或灼烧 129

五、称量 131

第二节 容量分析操作技术  132

一、移液 132

二、标准溶液的配制 134

三、滴定 134

四、容量法的误差来源 136

第三节 分光光度分析操作技术  136

一、分光光度计的校正 136

二、比色皿的选择与使用 136

三、显色剂的选择 137

四、共存离子的干扰及消除 137

五、参比溶液的选择 138

六、反应条件的选择 138

七、比色操作注意事项 139

八、比色分析的误差来源 140

第四节 实验室的一般操作技术  140

一、干燥 140

二、消解 143

三、萃取 146

四、蒸馏 147

第八章 环境标准物质 150

第一节 术语和定义  150

第二节 环境标准物质证书与标签的内容  151

一、证书可能含有的信息 151

二、标签 153

第三节 标准物质及其特性值  153

一、标准物质及其特性值的类型 153

二、标准物质及其特性值的不确定度 154

三、标准物质特性值的计量溯源性 154

四、标准物质特性值的测定 154

第四节 环境标准物质的选择  157

一、我国标准物质平行管理体系 157

二、有证标准物质的选择 158

三、环境标准物质选择的具体要求 

158

第五节 标准物质的主要用途

158

  一、标准物质在校准中的应用 159

二、标准物质在材料赋值中的应用 159

三、标准物质在测量方法 / 程序确认中的

  应用 160

四、标准物质在质量控制中的应用 160

第六节 标准物质的维护与使用  161

一、标准物质的保存 161

二、标准物质的使用 161

三、标准物质的核查 162

第九章 化学试剂与试液 163

第一节 化学试剂  163

一、试剂的质量规格和用途 163

二、试剂的使用和保存 164

三、试剂的提纯与精制 165

第二节 水  167

一、实验室用水的质量要求 167

二、实验室用水的质量检验 167

三、特殊要求的实验用水 169

四、去离子水 170

五、新树脂的处理 171

六、注意事项 171

第三节 普通试液  172

一、定义 172

二、一般规定 172

三、溶液浓度表示方法 172

四、试液的使用和保存 173

第四节 指示剂和指示液  173

一、定义 173

二、一般规定 173

三、指示剂 174

四、试纸 176

五、 pH 指示液 176

第五节 缓冲溶液  178

一、定义 178

二、一般规定 178

三、缓冲溶液的种类 178

四、缓冲溶液的选用 179

五、缓冲溶液的配制 179

六、标准缓冲溶液 181

第六节 标准溶液  183

一、定义 183

二、一般要求 183

三、标准溶液的配制 183

四、标准溶液的管理 184

五、废液 185

第十章 天平 187

第一节 称量原理  187

第二节 天平的分类和选择  187

一、天平的分类 187

二、天平的选择 188

第三节 天平的安装条件  189

一、安装环境 189

二、称量台要求 190

第四节 电子天平使用前注意事项  190

一、水平调整 190

二、预热 190

三、运动天平 190

四、校正 191

第五节 天平的样品称量操作  191

第六节 样品称量注意事项  191

一、样品和容器的温度与天平室的温度

  不同时 191

二、称量吸湿性或挥发性样品时 192

三、称量样品和容器带有静电时 192

四、称量磁性样品或容器磁化时 192

第七节 天平的检定和核查  192

一、依法确定检定范畴 192

二、检定的主要内容 193

三、检定周期及检定结果的处理 193

四、期间核查 193

第八节 天平的维护和使用注意事项  194

第九节 称量过程中常见问题及故障排除  194

一、称量过程中常见问题 194

二、故障排除 194

第十一章 分析实验室一般常用器皿和设备 196

第一节 玻璃器皿  196

一、玻璃仪器的分类与型号 196

二、玻璃仪器的洗涤 203

第二节 常用玻璃量器及检定校准  205

一、常用玻璃量器 205

二、量器的检定校准 210

第三节 一般常用设备  215

一、电热恒温水浴锅 215

二、马弗炉 215

三、电热套 216

四、离心机 216

五、实验室纯水设备 217

六、半自动精密微量移液装置 217

七、精密微量注射进样器 219

第十二章 前处理设备 220

第一节 关于前处理  220

一、引言 220

二、水样现场前处理 220

三、前处理设备 220

第二节 过滤装置  221

一、概述 221

二、仪器构成 221

三、仪器的使用及维护 221

四、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 222

第三节 离心机  222

一、概述 222

二、仪器参数 222

三、仪器的使用及维护 222

四、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 222

第四节 蒸馏仪  223

一、概述 223

二、仪器参数 223

三、仪器的使用及维护 223

四、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 224

第五节 翻转振荡器  224

一、概述 224

二、仪器参数 224

三、仪器的使用及维护 224

四、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 224

第六节 分散液液微萃取装置  225

一、概述 225

二、仪器参数 225

三、仪器的使用及维护 226

四、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 226

第七节 自动索氏提取仪  226

一、概述 226

二、仪器参数 226

三、仪器的使用及维护 227

四、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 227

第八节 吹扫捕集  227

一、概述 227

二、仪器参数 228

三、仪器的使用及维护 228

四、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 229

第九节 微波辅助前处理装置  229

一、概述 229

二、仪器参数 230

三、仪器的使用及维护 230

四、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 231

第十节 超临界流体萃取仪  231

一、概述 231

二、仪器参数 232

三、仪器的使用及维护 232

四、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 233

第十一节 超声波萃取仪  233

一、概述 233

二、仪器参数 233

三、仪器的使用及维护 234

四、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 234

第十二节 固相萃取装置  234

一、概述 234

二、仪器参数 235

三、仪器的使用及维护 236

四、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 236

第十三节 固相微萃取装置  237

一、概述 237

二、仪器参数 238

三、仪器的使用及维护 239

四、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 239

第十四节 顶空进样器  240

一、概述 240

二、仪器分类 240

三、仪器的使用及维护 241

四、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 241

第十五节 膜萃取装置  242

一、概述 242

二、仪器参数 242

三、仪器的使用及维护 242

四、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 242

第十六节 加速溶剂萃取仪  243

一、概述 243

二、仪器参数 243

三、仪器的使用及维护 244

四、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 244

第十七节 凝胶色谱系统  245

一、概述 245

二、仪器构成 245

三、仪器的使用及维护 246

四、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 246

第十三章 原子光谱仪 247

第一节 原子吸收光谱仪  247

一、概述 247

二、原子吸收光谱仪基本构造 247

三、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干扰及消除 249

四、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 251

五、原子吸收光谱仪日常维护要点 252

第二节 原子荧光光谱仪  254

一、概述 254

二、仪器的构成 254

三、仪器测定条件的选择 254

四、仪器的日常使用与维护 255

五、仪器常见故障排除 255

六、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 256

第三节 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仪  256

一、概述 256

二、原理 257

三、仪器的使用与维护 257

四、分析方法、干扰和校正 260

五、测定时的注意事项 262

第四节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联用  262

一、概述 262

二、仪器参数的优化 262

三、仪器的使用及维护 263

四、仪器的干扰与消除 265

五、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 269

第十四章 分子光谱仪及其他光学仪器 270

第一节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仪  270

一、概述 270

二、仪器的校正 270

三、仪器的常见故障与排除方法 273

四、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常见问题分析275

第二节 红外光度仪  276

一、概述 276

二、红外测油仪的保存和使用条件、维

护注意事项、常见问题及处理方法 277

三、非分散红外吸收 TOC 分析仪的使用维

护、注意事项、常见故障及排除方法 278

第三节 气相分子吸收光谱仪  280

一、概述 280

二、仪器组成介绍 280

三、常用分析项目原理简介 281

四、气相分子吸收光谱仪的使用与维护 282

五、气相分子吸收法 QA/QC 283

第十五章 离子色谱仪及其联用 285

第一节 离子色谱仪  285

一、概述 285

二、离子色谱各模块简介 285

三、离子色谱仪的维护和操作注意事项 288

第二节 离子色谱的联用  290

一、概述 290

二、离子色谱 - 质谱( IC-MS、

IC-MS/MS)联用 290

三、 离子色谱 - 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 ICICP-MS)联用及离子色谱 - 原子

荧光光谱( IC-AFS)联用 290

第十六章 气相色谱仪及气质联用 292

第一节 气相色谱仪  292

一、概述 292

二、气相色谱分析的准备 297

三、数据分析方法 299

四、日常维护 299

五、常见问题分析 303

第二节 气相色谱 - 质谱联用  306

一、概述 306

二、数据分析方法 311

三、日常维护 312

四、操作使用注意事项 314

五、常见问题分析 314

第十七章 液相色谱仪及液质联用 316

第一节 液相色谱仪  316

一、概述 316

二、液相色谱分析的准备 316

三、数据分析方法 317

四、日常维护 318

五、常见问题分析 318

第二节 液相色谱 - 质谱联用  321

一、概述 321

二、液相色谱 - 质谱分析的准备 322

三、质谱的准备 323

四、数据分析方法 324

五、日常维护 324

六、常见质谱问题分析 325

第十八章 电化学分析仪 326

第一节 pH 计  326

一、概述 326

二、原理 326

三、使用与维护 326

四、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 328

第二节 离子选择电极  328

一、概述 328

二、原理 329

三、使用与维护 329

四、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 329

第三节 极谱仪  330

一、概述 330

二、原理 330

三、仪器的使用与维护 331

四、测量条件的选择 332

五、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 333

第四节 电导仪  334

一、概述 334

二、原理 334

三、使用与维护 334

四、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 335

第五节 溶解氧测量仪  336

一、概述 336

二、原理 336

三、使用与维护 336

四、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 337

第十九章 其他分析仪器 338

第一节 其他光学仪器  338

一、浊度计 338

二、全自动化学需氧量分析仪 339

三、全自动高锰酸盐指数分析仪 341

四、电子比色计 342

第二节 气相色谱 - 原子荧光光谱仪  345

一、概述 345

二、测定条件的设定和影响测定的因素

分析 346

三、仪器的正常安置 346

四、仪器的使用和日常维护 346

第三节 液相色谱 - 原子荧光光谱仪  347

一、概述 347

二、基本原理 347

三、分析过程 347

四、日常维护 348

五、常见故障排除 348

六、注意事项 349

第四节  高效液相色谱 -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联用测定环境水质中烷基汞  350

一、概述 350

二、分析方法 351

三、日常维护保养 352

四、操作使用注意事项 353

五、常见问题分析 353

第五节 流动注射分析仪  354

一、概述 354

二、仪器的使用 354

三、仪器日常维护和保养 354

四、影响流动注射分析监测结果的因素 355

五、其他常见干扰及消除 356

六、注意事项 356

第六节 连续流动注射仪  356

一、概述 356

二、仪器的组成 357

三、影响连续流动分析监测结果的因素 357

四、仪器的使用注意事项 357

第二十章 生物检测 359

第一节 微生物检测  359

一、概述 359

二、微生物实验准备 QA/QC 359

三、微生物采样 QA/QC 360

四、微生物检测中 QA/QC 360

五、微生物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管理要求 361

六、其他质控措施 361

第二节 水生生物  362

一、概述 362

二、浮游植物分析 QA/QC 362

三、浮游动物分析 QA/QC 363

四、着生藻类分析 QA/QC 363

五、大型水生植物分析 QA/QC 363

六、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分析 QA/QC 363

第三节 生物毒性检测  364

一、发光细菌急性毒性检测 364

二、藻类生长抑制检测 366

三、溞类活动抑制试验 368

四、鱼类急性毒性试验 369

五、鱼卵急性毒性试验 371

第二十一章 现场移动应急监测设备 375

第一节 检测试纸  375

一、技术原理 375

二、技术特点 375

三、应用范围 375

四、注意事项 375

五、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376

第二节 水质检测管  376

一、技术原理 376

二、技术特点 376

三、应用范围 376

四、注意事项 376

五、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376

第三节 水质检测试剂盒  377

一、技术原理 377

二、技术特点 377

三、主要仪器 377

四、应用范围 377

五、注意事项 377

六、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377

第四节 水质多参数分光光度仪  378

一、测试原理 378

二、技术特点及应用范围 378

三、注意事项 378

四、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378

第五节 电极法氟化物测定仪  379

一、测试原理及应用范围 379

二、注意事项 379

三、质量保证及质量控制 379

第六节 便携式 / 船载多功能水质检测仪  380

一、测试方法 380

二、技术特点及应用范围 380

三、注意事项 380

四、校准 381

五、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381

第七节 便携式测汞仪  382

一、测试原理 382

二、技术特点及应用范围 382

三、注意事项 382

四、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382

第八节 便携式重金属测定仪  383

一、测试原理 383

二、技术特点及应用范围 383

三、注意事项 383

四、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385

第九节 车载 ICP-MS  385

一、测试原理 385

二、技术特点及应用范围 385

三、注意事项 386

四、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386

第十节 便携式流动注射分析仪  387

一、测试原理 387

二、技术特点及应用范围 387

三、使用与维护 387

四、注意事项 387

五、常见问题分析 388

六、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388

第十一节 便携式测油仪  389

一、仪器原理 389

二、技术特点及应用范围 389

三、使用与维护 389

四、注意事项 389

五、常见问题分析 390

六、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390

第十二节 便携式气相分子吸收光谱仪  390

一、测试原理 390

二、使用与维护 391

三、注意事项 392

四、常见问题分析 393

五、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393

第十三节 便携式 GC-MS  394

一、测试原理 394

二、技术特点及应用范围 394

三、注意事项 394

四、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394

第十四节 便携式傅里叶红外光谱仪  395

一、测试原理 395

二、技术特点及应用范围 395

三、注意事项 396

四、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396

第十五节 便携式离子色谱仪  396

一、测试原理 396

二、技术特点及应用范围 397

三、注意事项 397

四、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397

第十六节 便携式生物毒性检测仪  398

一、测试原理 398

二、技术特点及应用范围 398

三、注意事项 398

四、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399

第十七节 手持式叶绿素(蓝绿藻)测定仪  399

一、测试原理 399

二、技术特点及应用范围 399

三、注意事项 399

四、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399

第十八节 细菌快速检测仪  399

一、测试原理 399

二、技术特点及应用范围 400

三、注意事项 400

四、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400

第十九节 环境应急监测船  400

一、测试原理 400

二、技术特点及应用范围 401

三、使用与维护 401

四、注意事项 401

五、常见问题分析 402

六、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402

第二十节 环境应急监测车  402

一、测试原理 402

二、技术特点及应用范围 402

三、使用与维护 402

四、注意事项 403

五、常见问题分析 403

六、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403

第二十二章 实验室安全及废物处置 404

第一节 防火与防爆  404

一、实验室常用的易燃易爆物 404

二、安全防护措施 406

三、实验室灭火 408

第二节 防中毒  410

一、一般化学毒物 410

二、腐蚀性化学毒物 414

第三节 安全用电  416

一、电气设备安全技术的基本要求 417

二、触电的预防与救护 418

第四节 常用外伤药物、器械及敷料  420

一、常用外伤药物 420

二、常用器械和敷料 421

第五节 实验室危险废物管理  422

一、危险废物鉴别 422

二、危险废物收集与暂存 422

三、危险废物转运与处置 423

第二十三章 标准分析方法和分析方法标准化 424

第一节 标准化基本概念  424

一、标准的定义、性质和分类 424

二、标准化的定义 425

三、标准化文件 426

四、反之亦然原则 428

五、国际标准及其他标准化文件的采用 428

六、生态环境标准相关概念 429

第二节 生态环境监测分析方法标准化组织管理 430

一、我国标准化工作发展历史 430

二、生态环境监测分析方法标准化组织管理 431

第三节 生态环境监测分析方法标准化程序  434

一、生态环境监测分析方法标准开题报告 434

二、生态环境监测分析方法标准编制说明 435

三、生态环境监测分析方法标准文本 436

第二十四章 实验室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QA/QC) 438

第一节 概述  438 第二节 实验室内质量控制  438

一、实验室内质量控制的目的和意义 438

二、实验室内质量控制程序 438

三、常规监测质量控制技术及其特性 442

第三节 实验室间质量控制  459

一、实验室间质量控制的目的和意义 459

二、实验室间质量控制程序 459

三、实验室间质量控制图的应用 468

第二十五章 水质监测实验室运行管理系统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470

第一节 实验室日常运行  470

第二节 实验室运行管理系统 QA/QC  471

一、质控系统文件 471

二、质控系统文件和记录的控制 471

三、改进和纠正措施 471

四、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 472

第三节 实验室运行考核办法  472

一、考核内容 472

二、考核方法 473

第二十六章 水质监测实验室管理制度 474

第一节 监测分析人员岗位责任制  474

第二节 监测质量保证人员岗位责任制  474

第三节 实验室安全操作制度  475

第四节 实验室仪器设备使用管理制度  475

第五节 实验室内化学试剂使用管理制度  476

第六节 样品管理制度  476

第七节 数据管理制度  477

第八节 监测结果审核制度  478

第九节 技术资料管理制度  478

第十节 优质实验室评比条件  479

第十一节 合格实验员条件  480

第十二节 质量保证工作报告总结  480

第二篇主要参考文献 481

第三篇 水质自动监测系统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 489

第二十七章 水质自动监测技术 490

第一节 化学法自动监测技术  490 第二节 直接光度法监测技术  490

第二十八章 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系统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 492

第一节 概述  492

一、组成 492

二、监测项目 492

第二节 地表水自动监测系统  494

一、站址选择 494

二、站房 496

三、采水单元 499

四、预处理与配水单元 501

五、分析单元 502

六、控制与数据传输单元 506

七、辅助单元 507

第三节 地表水自动监测安装与验收  510

一、安装条件 510

二、安装要求 510

三、系统调试技术要求 511

四、试运行技术要求 512

五、验收技术要求 512

第四节 地表水自动监测系统运行维护  513

一、名词解释 513

二、监测频次 515

三、运行维护 515

四、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 519

第五节 地表水自动监测系统数据审核  524

一、职责与分工 524

二、数据审核流程 524

三、审核技术要求 525

四、数据审核实施细则 527

五、异常数据处置 529

第六节 地表水自动监测系统平台  530

一、数据采集、传输、存储 530

二、运维管理 530

三、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 532

第二十九章 污染源水质自动监测系统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 533

第一节 概述  533

第二节 污染源水质自动监测  533

一、污染源水质自动监测的目的 533

二、污染源水质自动监测代表性项目及

  仪器 534

第三节 污染源水质自动监测系统  534

一、污染源水质自动监测系统构成 535

二、污染源水质自动监测系统的安装与调试536

三、污染源水质自动监测系统的试运行

  与验收 543

四、污染源水质自动监测系统的运行与

  维护 550

五、污染源水质自动监测系统数据

  有效性判别 556

第四节 污染源水质自动监测系统 QA/QC  559

一、概述 559

二、 QA/QC 的要求 559

三、 QA/QC 的目的和数据质量目标 562

四、 QA/QC 的职责 563

五、系统 QA/QC 的三个阶段 564

第三十章 水质自动监测监督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572

第一节 概述  572

第二节 检查要求  572

一、检查材料配备 572

二、检查人员配备 572

三、检查结果的审核和报送 573

第三节 检查内容  573

一、人为干扰情况检查 573

二、运维 / 质控规范性检查 573

三、数据准确度检查 576

第四节 检查方式与流程  580

一、检查方式 580

二、检查流程 580

第三篇主要参考文献 580

第四篇 水质监测数据处理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 582

第三十一章 监测数据和分析方法的基本概念 583

第一节 监测数据的基本概念  583

一、监测数据的五性 583

二、误差及表示方法 583

第二节  分析方法的基本概念  585

一、灵敏度 585

二、方法检出限 585

三、测定下限、上限、测定范围 588

四、准确度、正确度、精密度 588

五、重复性、重复性限 589

六、再现性、再现性限 589

七、不确定度 589

八、实验室样品、试样、试料 589

九、空白实验 589

十、校准 590

十一、定性方法、定量方法 591

十二、统一样品 591

第三节 常用统计方法的基本概念  591

第三十二章 数据处理和常用统计方法 599

第一节 监测数据的收集整理  599

一、监测数据的收集 599

二、监测数据的处理 599

三、极限数值的表示和判定 604

四、正态样本离群值的判断和处理 607

第二节 测量结果的统计估计和检验  619

一、正态性检验 619

二、正态分布均值和方差的估计与检验 637

第三节 方差分析  662

一、方差分析的定义和用途 662

二、单因素方差分析 664

三、双因素方差分析 667

第四节 回归分析  673

一、回归分析的定义和用途 673

二、一元线性回归方程 674

三、相关系数及其检验 674

四、回归直线的精密度 677

五、一元线性回归的计算 677

六、回归直线的统计检验 681

第三十三章 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数据审核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686

第一节 自动监测数据的修约规则  687

一、修约要求 687

二、数据处理要求 687

第二节 自动监测数据审核程序  689

第三节 自动监测数据处理技术规定  690

第四节 自动监测数据处理质量保证与   质量控制  691

第三十四章 水质评价数据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693

第一节 水质评价数据质量保证和质量 控制的发展历程  693

一、环境监测数据与水质评价数据 693

二、水质评价数据的应用历程 693

三、水质评价数据处理方法的发展历程 694

第二节 数据的常用统计方法及比较  694

一、数据的常用统计方法 695

二、各统计方法的特点及比较 695

第三节 水质评价数据统计  696

一、水质评价数据来源 696

二、统计范围 698

三、统计计算 698

第四节 数据统计的质控规则及典型应用  699

一、数据统计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699

二、水质评价 704

三、地表水环境质量排名 711

第三十五章 水质监测信息管理系统 713

第一节 水质监测信息管理系统概述  713

一、水质监测信息管理系统的定义 713

二、水质监测信息管理系统设计参考架构713

三、水质监测信息管理系统全生命周期

管理 

715

第二节 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IMS)

717

一、概述 

717

  二、资源管理 717

三、监测业务流程管理 718

四、监测过程质量控制 720

五、数据查询与分析 721

第三节 地表水水质监测信息管理系统  721

一、概述 721

二、资源管理 722

三、监测业务流程管理 728

四、关键流程标准化和质量控制 733

第四节 地表水自动监测信息管理系统  739

一、数据采集、传输、存储 739

二、运维管理 739

三、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 741

第四篇主要参考文献 741

附录 743

附录 1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规定

743

附录 2 环境监测人员持证上岗考核制度附录 3 环境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行为判定及处理办法附录 4 水质 样品的保存和管理技术规定(HJ493—2009)附录 5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745

附录 7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22)

762

附录 8 渔业水质标准(GB 11607—1989)  767

附录 9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 5084—

2021)附录 10 地下水质量标准 (GB/T14848—2017)附录 11 世界卫生组织 (WHO)《饮用水水质准则(第四版)》

768

附录 14 欧盟饮用水水质指令附录 15 日本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2019)(日本环境省告示 46 号)

784

100 %

好评度

  • 全部
  • 有图/有视频
  • 好评
  • 中评
  • 差评
  • 追加
只看当前商品评价
CONTACT US
— 联系我们 —
地址:
邮箱:
北京市海淀区悦秀路99号(通厦公元99-1-6层)
手机:189 1126 8056 电话:010-8246 4188 传真:010-8246 4188
www.bjzhxy.com www.chinawsbook.com www.chiahjbook.com
版权所有:
北京星宇正标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志宏星宇图书销售中心
北京星宇树莓农林科学研究 安徽环标科技有限公司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