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移动源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制订方法及主要标准解析
¥40.00
中外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手册
¥60.00
第四阶段非道路移动机械及非道路移动机械用发动机环保信息公开系统操作手册
¥90.00
湖北省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构建及应用
¥88.00
中外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手册
¥60.00
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规划制定技术及应用
¥46.00
大气环保技术商业化模式探索与实践
¥66.00
国家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城市站运维管理系统设计与实践
¥50.00
空气污染智能感知、识别与监控
¥108.00
空气质量模型:从入门到实践
¥48.00
大气污染物区域间输送研究-以京津冀和珠三角为例
¥39.00
空气质量模型(SMOKE、WRF、CMAQ等)操作指南及案例研究
¥88.00
《污染源普查数据影响因素调查与分析评估》
定价:¥68.00
发行手机/微信号:189 1126 8056
发行电话:010-5773 6766 / 5773 8166
发行单位:北京星宇出版发行集团
作者:张战胜,张斌,韩振生,党鹏刚,曹国志 等 著
出版社:中国环境出版集团
出版时间:2023-07-01
ISBN:9787511155559
版次: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用纸:胶版纸
页数:180
字数:276000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在全国普查工作基本完成的情况下,为了进一步了解评估普查工作和数据质量的影响因素,了解普查的成效,本研究设计了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的评估指标体系,并在此基础上设计评估调查问卷,以反映污染源普查的实施过程、效果和影响。针对影响普查成效的四类对象,即普查对象、普查(办)管理人员、普查员和公众,从不同的角度设计出既有共性又有差异性的调查问卷,并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问卷调查。在此基础上,通过统计学分析方法,科学、合理地识别出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的省级普查数据影响因素。
开展调查问卷和分析评估,有利于了解普查的开展成效和影响因素及背后蕴含的潜在原因。本研究是污染源普查历史上首次在普查主体工作基本完成的情况下开展的独立大规模问卷调查和分析评估,分析评估的结果既有利于客观评估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又对下一次污染源普查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目录
绪论
1 普查对象调查与分析
1.1 调查准备
1.2 问卷发放及回收情况
1.3 问卷分析
1.4 小结
2 普查(办)管理人员调查与分析
2.1 调查准备
2.2 问卷发放及回收情况
2.3 问卷分析
2.4 一致性分析和相关性分析
2.5 小结
3 普查员调查与分析
3.1 调查准备
3.2 问卷发放及回收情况
3.3 问卷分析
3.4 一致性分析和相关性分析
3.5 小结
4 公众调查与分析
4.1 调查准备
4.2 问卷发放及回收情况
4.3 问卷分析
4.4 一致性分析和相关性分析
4.5 小结
5 综合分析评估
5.1 普查对象问卷调查结论
5.2 普查(办)管理人员问卷调查结论
5.3 普查员问卷调查结论
5.4 公众问卷调查结论
5.5 总体结论
5.6 展望
参考文献
附件 问卷调查表
前言/序言
污染源普查是重要的国情调查,根据《全国污染源普查条例》和《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的通知》(国发[2016]59号)要求,我国于2017年开展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普查数据质量是普查的生命线,直接关系到普查的成败。由于污染源普查的特殊性和技术复杂性,污染源普查的数据质量评估多从内部开展,在普查工作基本完成即验收工作开展前自上而下进行。
目前,我国采用的统计数据质量评估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主要是一维评估法,而国际上已出现多维评估法,即将技术因素和操作因素结合,多维度体现统计数据质量的客观性与主观性,包括核心质量、形式质量以及附加质量。随着统计数据质量的多维内涵的巩固以及全社会对包括污染源普查数据在内的各类政府统计数据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本研究基于统计数据质量的多维评估法,对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涉及的主要相关方开展了以主观评价为特征的问卷调查和分析评估,从另外一个视角对普查数据质量进行评估,反映普查实施过程中相关因素的影响。
在全国普查工作基本完成的情况下,为了进一步了解评估普查工作和数据质量的影响因素,了解普查的成效,本研究设计了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的评估指标体系,并在此基础上设计评估调查问卷,以反映污染源普查的实施过程、效果和影响。针对影响普查成效的四类对象,即普查对象、普查(办)管理人员、普查员和公众,从不同的角度设计出既有共性又有差异性的调查问卷,并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问卷调查。在此基础上,通过统计学分析方法,科学、合理地识别出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的省级普查数据影响因素。
从问卷调查和评估结果来看,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产生了较大的正面效应。绝大多数参与问卷调查的普查对象的员工环境意识、环境统计与监测能力和单位的污染防治技术水平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绝大多数受访普查员表示,通过参与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自身的环境意识和技术水平有较大提升。公众不仅表示,较经济普查、人口普查等更加关注污染源普查的结果外,还表示污染源普查工作明显提升了自己的环境意识,有相当比例的受访公众表示参与过此次污染源普查,其原因是为了学习环境保护知识。此外,公众认为,污染源普查不仅满足其知情权,还展现了我国环境保护的成效,有利于督促企业减少排污和反映环境问题等,但少数受访者表示可以满足科学研究的需要。
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的宣传工作十分到位。调查结果显示,各级普查办结合自身的现实条件,综合利用网络、条幅、电视、报刊、信件、广播和其他新媒体,开展宣传工作。绝大多数受访公众了解普查基本信息,且获取普查信息的主要渠道与普查办所主要使用的宣传手段相一致。
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的各个实施环节都较为规范,这一点得到了普查对象、普查(办)管理人员和普查员三类人群在问卷调查中的共同确认。绝大部分受访普查(办)管理人员都表示对普查员进行了至少三次或以上的培训,绝大多数受访普查员也表示至少接受过三次或以上的培训。普查对象表示,参与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的普查员在信息采集和复核环节的工作十分规范,且工作态度良好。普查(办)管理人员反馈办公机构和工作场所独立,普查员的持证上岗情况得到有效保证,此外还有专门的责任入和部门承担普查数据质量控制任务,按时、按规定发放普查经费。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以及污染源统计工作在实施程序、技术路线、普查组织和部门分工等方面不断得到完善,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政府部门和企业加强污染信息公开。
开展调查问卷和分析评估,有利于了解普查的开展成效和影响因素及背后蕴含的潜在原因。本研究是污染源普查历史上首次在普查主体工作基本完成的情况下开展的独立大规模问卷调查和分析评估,分析评估的结果既有利于客观评估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又对下一次污染源普查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本书绪论由张战胜、昌敦虎编写;第1章由张战胜、张斌编写;第2章由张斌、韩振生编写;第3章由韩振生、曹国志编写;第4章由党鹏刚、张战胜编写;第5章由张战胜、党鹏刚、昌敦虎编写。全书由张战胜、党鹏刚统稿。
由于时间仓促,加之能力有限,书中难免存在不足和疏漏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好评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