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010-8246 4188

GB/T 5750.1-5750.13-2023 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代替GB/T 5750.1-5750.13-2006 GB/T 32470-2016)

¥780.00

中国环境百科全书选编本《清洁生产》

¥128.00

排污单位自行监测技术指南教程—人造板工业

¥75.00

第四阶段非道路移动机械及非道路移动机械用发动机环保信息公开系统操作手册

¥90.00

山东省重点行业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成果实践与应用

¥88.00

CJ/T 221-2023 城镇污泥标准检验方法

¥240.00

排污单位自行监测技术指南教程—有色金属工业

¥98.00

湖北省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构建及应用

¥88.00

固体废物信息化管理技术与实践

¥86.00

中外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手册

¥60.00

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详查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

¥118.00

浅海增养殖大数据技术及应用

¥129.00

商品介绍
领取优惠券
成功加入购物车!
再逛逛
去结算
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与资源化利用

  • 生活
  • 技术
  • 分类
  • 垃圾
价        格

68.00

定价¥ 68.00

库存 500
已售 0
运费
按件计费
已选择商品:

+ -

加入购物车
立即下单
  • 商品详情
  • 规格参数
  • 用户评价(0)
  • 手机查看

《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与资源化利用》

定价:¥68.00

发行:中国北京星宇出版发行集团(010-5773 6766 / 5773 8166)

发行:手机号微信号:189 1126 8056

作者:何鑫,耿世刚,张庆瑞 编

丛书名: 普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

出版社:中国环境出版集团

出版时间:2020-07-01

ISBN:9787511143174

版次:1

装别:平装

开本:16开

用纸:胶版纸

页数:316 页

字数:500 千字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第1章概述了我国生活垃圾的基本特性及污染状况,结合国外生活垃圾分类与处理经验,解读现行相关法律法规,对我国生活垃圾分类现状与发展过程进行深刻思考,剖析当前存在的问题;第2章基于生活垃圾可回收物质含量高难以资源化、可生物降解的有机物含量高难以减量化、渗滤液含量高难以无害化、垃圾热值低难以焚烧等问题,提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与转运处置技术;第3章对现有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低的末端处理方式进行分析与总结,基于不同垃圾特性分类提出生活垃圾预处理技术;第4章对生活垃圾焚烧原理、影响因素、焚烧炉类型及处置方法,以及生活垃圾焚烧炉渣的资源化利用进行了系统分析;第5章阐述了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的渗滤液处理方法、填埋气的资源化利用现状,并针对填埋场封场后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刻分析,探讨了目前较为先进的卫生填埋方法;第6章重点介绍了占我国生活垃圾比重较大的餐厨垃圾的预处理技术、厌氧发酵和好氧堆肥的资源化处理技术,并结合案例详细介绍了当前餐厨垃圾资源化处理技术;第7章针对我国生活垃圾中的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污泥及废塑料的产生现状及处置技术进行分析,归纳总结了不同垃圾的资源化技术;第8章介绍了危险废物的管理与处理处置技术,探讨了危险废物固化/稳定化方法;第9章针对我国静脉产业园的兴起背景、现状格局、发展模式及现实困境,以及建设中的关键问题进行了梳理分析,在借鉴发达国家静脉产业发展经验基础上提出我国静脉产业园发展路径及方向。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生活垃圾分类概述

1.2 生活垃圾产生现状及污染特性

1.3 生活垃圾分类现状

1.4 生活垃圾管理的法律法规及方式方法

1.5 我国生活垃圾管理原则及技术处理标准

1.6 “无废城市”的建设与管理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2章 生活垃圾的分类、收集与转运

2.1 生活垃圾的分类

2.2 生活垃圾的收集

2.3 生活垃圾的转运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3章 生活垃圾预处理技术

3.1 概述

3.2 压实

3.3 破碎

3.4 分选

3.5 脱水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4章 生活垃圾焚烧处置

4.1 概述

4.2 焚烧原理

4.3 焚烧物质平衡与热平衡

4.4 垃圾焚烧工艺流程

4.5 垃圾焚烧炉

4.6 焚烧炉渣的处理处置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5章 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处理

5.1 概述

5.2 渗滤液的产生和处置

5.3 填埋气的收集与利用

5.4 填埋场封场及其综合利用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6章 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

6.1 概述

6.2 餐厨垃圾好氧堆肥

6.3 餐厨垃圾厌氧发酵

6.4 餐厨垃圾综合利用新技术

6.5 餐厨垃圾资源化案例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7章 其他垃圾资源化技术

7.1 畜禽粪便的综合利用

7.2 秸秆的综合利用

7.3 城市污泥的综合利用

7.4 废塑料的综合利用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8章 危险废物的管理与处理处置技术

8.1 概述

8.2 危险废物的管理

8.3 危险废物处理处置技术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9章 生活垃圾分类回收的园区化

9.1 概述

9.2 静脉产业园的建设与运行

9.3 静脉产业园建设的启示

9.4 生活垃圾分类综合利用园区建设

思考题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时提出“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使我国垃圾分类工作有了清晰蓝图,自此步人快车道。2018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强调“垃圾分类工作就是新时尚”,对垃圾分类工作赋予很高定位,进一步提振了社会各界对垃圾分类工作的信心。2019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行垃圾分类,关键是要加强科学管理、形成长效机制、推动习惯养成”,进一步阐明了垃圾分类的重大意义在于提升社会文明、带动绿色发展,核心问题在于促进全民参与、养成良好习惯。学校作为育人工作的重要媒介,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职责,在推动垃圾分类工作中应该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将垃圾分类工作与“育人”目标和生态文明教育结合起来,赋予其“立德树人”的深刻含义。

  本教材在深入学习和认真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进一步提升和深化对实行垃圾分类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分析当前主要发达国家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生活垃圾分类现状,全面阐述了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对承担培养人才和传播文明重任的学校如何推进垃圾分类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教材2020年首次出版发行,是我国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方面的首本高等院校教材。教材结合国内外最新科研进展及先进的工程技术与案例,系统地介绍了生活垃圾的基本特性、分类方法、收集储运、处置利用技术及相关政策法规等,内容可基本满足从事生活垃圾处理的工程技术人员的设计需要和环境类专业学生的学习需要,也可以为相关政府机关人员和社区工作者的决策起到辅助作用。此外,本教材的创新之处在于应用二维码技术使教材立体化,利用3D技术、AR增强现实技术、VR虚拟现实技术等虚拟仿真技术实现移动端、网络化等多维度操作,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应用模式和应用场景,有效地解决了教学过程中因时间、空间、教学资源等限制而造成的困扰和问题,使教材内容得到了极大的扩展和延伸,便于读者深入理解教材内容,为教育教学、人才培养提供了技术支持和保障。

  本教材具体内容安排如下:第1章概述了我国生活垃圾的基本特性及污染状况,结合国外生活垃圾分类与处理经验,解读现行相关法律法规,对我国生活垃圾分类现状与发展过程进行深刻思考,剖析当前存在的问题;第2章基于生活垃圾可回收物质含量高难以资源化、可生物降解的有机物含量高难以减量化、渗滤液含量高难以无害化、垃圾热值低难以焚烧等问题,提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与转运处置技术;第3章对现有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低的末端处理方式进行分析与总结,基于不同垃圾特性分类提出生活垃圾预处理技术;第4章对生活垃圾焚烧原理、影响因素、焚烧炉类型及处置方法,以及生活垃圾焚烧炉渣的资源化利用进行了系统分析;第5章阐述了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的渗滤液处理方法、填埋气的资源化利用现状,并针对填埋场封场后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刻分析,探讨了目前较为先进的卫生填埋方法;第6章重点介绍了占我国生活垃圾比重较大的餐厨垃圾的预处理技术、厌氧发酵和好氧堆肥的资源化处理技术,并结合案例详细介绍了当前餐厨垃圾资源化处理技术;第7章针对我国生活垃圾中的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污泥及废塑料的产生现状及处置技术进行分析,归纳总结了不同垃圾的资源化技术;第8章介绍了危险废物的管理与处理处置技术,探讨了危险废物固化/稳定化方法;第9章针对我国静脉产业园的兴起背景、现状格局、发展模式及现实困境,以及建设中的关键问题进行了梳理分析,在借鉴发达国家静脉产业发展经验基础上提出我国静脉产业园发展路径及方向。

  本教材编纂工作由何鑫、耿世刚、张庆瑞负责总体设计,由河北环境工程学院教师编写团队完成。具体分工如下:第1章由何鑫、靳凤丹、梁磊编写;第2章由宋瑜、杨知勋编写;第3章由刘佳莉编写;第4章由杨知勋编写;第5章由杜洁、张俊谈编写;第6章由丁洁然编写;第7章由刘佳莉、何鑫编写;第8章由丁洁然编写;第9章由杜洁、张俊谈、巩如英编写。全书由何鑫、张颖超、殷博负责统稿工作。

  本教材编写及出版得到了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的大力支持,在此致以衷心的感谢。本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参考了许多国内外论著以及与固体废物处理和资源化相关的授课资料,对上述参考文献的作者一并表示衷心感谢!

  本教材力求内容系统和全面,体现并突出新方法与创新特色。但限于编者的水平,教材中难免存在疏漏和不足之处,敬请读者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对不妥之处提出批评指正。
100 %

好评度

  • 全部
  • 有图/有视频
  • 好评
  • 中评
  • 差评
  • 追加
只看当前商品评价
CONTACT US
— 联系我们 —
地址:
邮箱:
北京市海淀区悦秀路99号(通厦公元99-1-6层)
手机:189 1126 8056 电话:010-8246 4188
传真:010-8246 4188 www.bjzhxy.com
www.chinawsbook.com www.chiahjbook.com
版权所有:
北京星宇正标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志宏星宇图书销售中心 北京星宇树莓农林科学研究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