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010-8246 4188

GB/T 5750.1-5750.13-2023 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代替GB/T 5750.1-5750.13-2006 GB/T 32470-2016)

¥780.00

中国环境百科全书选编本《清洁生产》

¥128.00

排污单位自行监测技术指南教程—人造板工业

¥75.00

第四阶段非道路移动机械及非道路移动机械用发动机环保信息公开系统操作手册

¥90.00

山东省重点行业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成果实践与应用

¥88.00

CJ/T 221-2023 城镇污泥标准检验方法

¥240.00

排污单位自行监测技术指南教程—有色金属工业

¥98.00

湖北省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构建及应用

¥88.00

固体废物信息化管理技术与实践

¥86.00

中外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手册

¥60.00

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详查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

¥118.00

浅海增养殖大数据技术及应用

¥129.00

商品介绍
领取优惠券
成功加入购物车!
再逛逛
去结算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要点分析

  • 技术
  • 样品
  • 质量
  • 土壤
价        格

60.00

定价¥ 60.00

库存 500
已售 0
运费
按件计费
已选择商品:

+ -

加入购物车
立即下单
  • 商品详情
  • 规格参数
  • 用户评价(0)
  • 手机查看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要点分析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 编

定价:60.00元

出版社: 中国环境出版社

ISBN:9787511131621

出版时间:2017-06-01

开本:16开 787X960  1/16

字数:200千字

页数:231页

版次:1

包装:平装

用纸:胶版纸


内容简介:2016年国务院公布了《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明确要求建设国家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形成土壤环境监测能力,并定期开展土壤环境质量监测。

  为规范土壤环境监测技术,保证数据质量和可比性,根据《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监测项目及相关要求,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组织全国15个省级和2个地市级环境监测机构等单位,在总结多年土壤环境监测工作经验和网络建设实践的基础上,梳理和总结了点位布设、样品采集和制备的技术要点,并就4个理化指标、8个重金属元素和两类有机物测试项目的14个标准方法文本进行技术分析,在不改变标准方法原文的条件下,以标注的方式,对监测过程中的关键性内容进行了全面解读。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要点分析》可供土壤环境监测人员和质量管理人员在监测工作中参照使用,也可供其他土壤环境监测技术人员阅读参考。


目录


第一篇 点位布设和采样制样

土壤环境监测点位布设技术要点分析

土壤样品采集技术要点分析

土壤环境样品制备流转与保存技术要点分析


第二篇 理化性质测定

pH测定《土壤检测第2部分:土壤pH的测定》(NY/T1121.2-2006)技术和质量控制要点

阳离子交换量测定《森林土壤阳离子交换量的测定》(LY/T1243-1999)技术和质量控制要点

有机质测定《土壤检测第6部分:土壤有机质的测定》(NY/T1121.6-2006)技术和质量控制要点

干物质和水分测定《土壤干物质和水分的测定重量法》(HJ613-2011)技术和质量控制要点


第三篇 无机元素含量测定

第一部分 火焰原子吸收法

镍的测定《土壤质量镍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GB/T17139-1997)技术和质量控制要点

铜、锌的测定《土壤质量铜、锌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GB/T17138-1997)技术和质量控制要点

总铬的测定《土壤总铬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HJ491-2009)技术和质量控制要点

第二部分 石墨炉原子吸收法

铅、镉的测定《土壤质量铅、镉的测定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GB/T17141-1997)技术和质量控制要点

第三部分 原子荧光法

总汞的测定《土壤质量总汞、总砷、总铅的测定原子荧光法第1部分:土壤中总汞的测定》(GB/22105.1-2008)技术和质量控制要点

总砷的测定《土壤质量总汞、总砷、总铅的测定原子荧光法第2部分:土壤中总砷的测定》(GB/22105.2-2008)技术和质量控制要点

汞、砷、硒、铋、锑的测定《土壤和沉积物汞、砷、硒、铋、锑的测定微波消解/原子荧光法》(I-U680-2013)技术和质量控制要点


第四篇 有机项目测定

六六六和滴滴涕的测定《土壤中六六六和滴滴涕测定的气相色谱法》(GB/T14550-2003)技术和质量控制要点

多环芳烃的测定《土壤和沉积物多环芳烃的测定气相色谱一质谱法》(HJ805-2016)技术和质量控制要点

多环芳烃的测定《土壤和沉积物多环芳烃的测定高效液相色谱法》(HJ784-2016)技术和质量控制要点


附录 参加本书编写的单位及人员


精彩书摘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要点分析》:

  2.1 风干

  风干是将采集到的新鲜土壤样品置于阴凉干燥处,使土壤中的水分自然挥发的过程。从野外采集的土壤样品运到实验室后,为避免受微生物的作用引起发霉变质,应立即将全部样品倒在铺垫有垫纸(如牛皮纸)的风干盘中进行风干,并将样品标签附于风干盘中或粘贴在垫纸上。

  将土壤样品摊成2~3cm的薄层,除去土壤中混杂的砖瓦石块、石灰结核和根茎动植物残体等。一般自然风干时间在10~15天。风干过程中要经常翻拌土壤样品,间断地将大块土壤样品压碎,并将样品里面的树枝和杂草等捡除。在翻拌土壤样品的过程中应注意小心翻动,防止样品间交叉污染,必要时将风干盘转移至桌面上进行翻拌。对于黏性土壤,在土壤样品半干时,须将大块土捏碎或用木(竹)铲切碎,以免完全干后结成硬块,难以磨细。

  2.2 粗磨

  粗磨是将风干的土壤样品研磨至全部通过2mm筛网的过程。

  2.2.1 研磨

  将风干的样品倒在无色聚乙烯膜或有机玻璃板上,用木槌敲打或用木棒或有机玻璃棒压碎。为保证分析指标的准确性,应采用逐级研磨、边磨边筛的研磨方式,切不可为使样品全部过筛而一次性将样品研磨至过小粒径,以免达不到粒径分级标准。对于本身较松散的土壤样品,可直接将风干后的样品过筛;对于黏度较大的土壤样品,可先将风干样逐步磨碎后再过筛。全部土壤样品过孔径2mm尼龙筛,去除2mm以上的砂粒,大于2mm的土团继续研磨、过筛,直至全部通过2mm筛。研磨过程中不可随意遗弃样品,避免影响样品的代表性。应及时填写样品制备原始记录表,注意记录过筛前后的土壤样品质量。为保持土壤样品的特性,粗磨过程不建议采用机械研磨手段。

  2.2.2 混匀

  混匀是取样前必不可少的重要步骤,为了获得均匀的样品,取样前需要仔细混匀,必须保证充分混匀后再进行分装。应将过2mm筛的样品全部置于有机玻璃板或无色聚乙烯膜上,充分搅拌、混合直至均匀。可采用但不限于以下3种方式:

  (1)翻拌法:用铲子进行对角翻拌,重复10次以上;

  (2)提拉法:轮换提取方形聚乙烯膜的对角一上一下提拉,重复10次以上;

  (3)堆锥法:将土壤样品均匀地从顶端倾倒,堆成一个圆锥体,重复5次以上。

  2.2.3 弃取

  样品混匀后,采用四分法进行弃取和分装。保留的样品量需满足分析测试、细磨、永久性留存和质量抽测所需的样品量,其中,留作细磨的样品量至少为目标样品量的150%以保证样品的代表性。按照工作目的,分别留取样品,对其进行称重、分装,及时填写样品制备原始记录表。剩余样品可以称重并记录后丢弃。对于砂石和植物根茎等较多的样品,须同时填写特殊样品制备记录表,记录弃去杂质的重量。

  2.3 细磨

  细磨是将土壤粒径小于2mm的土壤样品研磨至全部通过指定网目筛网的过程。采用与粗磨相同的方法进行过筛、研磨、混匀和弃取。需要进一步细磨的样品可以重复相应步骤。

  ……


前言/序言


  2016年国务院公布了《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明确要求建设国家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形成土壤环境监测能力,并定期开展土壤环境质量监测。

  为规范土壤环境监测技术,保证数据质量和可比性,根据《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监测项目及相关要求,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组织全国15个省级和2个地市级环境监测机构等单位,在总结多年土壤环境监测工作经验和网络建设实践的基础上,梳理和总结了点位布设、样品采集和制备的技术要点,并就4个理化指标、8个重金属元素和两类有机物测试项目的14个标准方法文本进行技术分析,在不改变标准方法原文的条件下,以标注的方式,对监测过程中的关键性内容进行了全面解读。

  本书可供土壤环境监测人员和质量管理人员在监测工作中参照使用,也可供其他土壤环境监测技术人员阅读参考。由于时间匆忙和水平有限,书中疏漏和不当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100 %

好评度

  • 全部
  • 有图/有视频
  • 好评
  • 中评
  • 差评
  • 追加
只看当前商品评价
CONTACT US
— 联系我们 —
地址:
邮箱:
北京市海淀区悦秀路99号(通厦公元99-1-6层)
手机:189 1126 8056 电话:010-8246 4188
传真:010-8246 4188 www.bjzhxy.com
www.chinawsbook.com www.chiahjbook.com
版权所有:
北京星宇正标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志宏星宇图书销售中心 北京星宇树莓农林科学研究
回到顶部